动物的群居动物吗?
群居生活并不是动物们自愿选择的,很多时候是它们无法改变的生存状态。 比如蜜蜂群体中工蜂的任务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雌性幼虫在发育过程中决定的;而雄蜂则是由未受精的卵发育而成的,一旦诞生便和雌蜂一样参与劳动,但雄峰不会承担哺育后代的职责。 在蚂蚁群中,蚁后、雄蚁和工蚁都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雌性幼虫承担,但在蚂蚁社会中,各个蚁群的成员都会承担不同的任务,共同完成群体的繁衍、生存等使命。
对于大多数哺乳动物来说,社会关系要比动物界中的其他种类复杂得多。比如生活在非洲的狐猴有一个独特的社交体系—一雌多雄制,即一只雌性狐猴同时和多个雄性狐猴交配。这使雄性狐猴之间形成了明确的阶级制度:最高统治者“国王”拥有对任何雌性的交配权,而“大臣”只能拥有对部分雌性的交配权。
虽然每个雄性狐猴都希望能获得“国王”的地位,但真正能够达到这种地位的却是很少数。为此,许多雄性狐猴为了争夺“国王”位置而大打出手也是常有的事。 当一个物种的个体数量大量大于该物种的数量时,群居生活就是必然选择。
当然,也有少数物种是例外。例如大象,由于生长缓慢、生育率低等原因,使得象群的数量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尽管一群大象可能达到数百头,却没有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